在看电影🎬前不小心知道了(le)一些事情,让观影过程变得很怪。比如(bǐ rú)我知道了唐·谢利家人并没有(méi yǒu)被编剧征询意见,这是法雷里和瓦莱(wǎ lái)隆加两位白人兄弟自顾自的创作,因为(yīn wèi)法雷里以为“谢利已经没有什么在世的(de)家人了”。
然而谢利的家人是真实(zhēn shí)存在的,他们说电影🎬是 “a simphony of lies” 、“100% 错误”。首先(shǒu xiān)是完全夸大了托尼和谢利之间(zhī jiān)的关系,两人实际只是雇员和雇主(gù zhǔ),并不是什么终生朋友。同时,谢利并(bìng)不像电影🎬中那样和自己的(de)种族如此疏远、对他们的遭遇感到(gǎn dào)陌生。他是马丁·路德·金的朋友(péng yǒu),活跃参与各种民权运动,包括 1965 年的塞尔玛(sāi ěr mǎ)游行。他也始终和家人很亲近(qīn jìn),在电影🎬发生的 60 年代,谢利几乎每个(měi gè)月都要和三个在世的兄弟(xiōng dì)打电话。
因此在看到影片结尾处“托尼和(hé)谢利保持着终生友谊”这则附言时(shí),我觉得有点好笑。它带来的感觉(gǎn jué)和整部电影🎬给我的感觉一样(yī yàng)——这是一个白人视角的、自以为是的种族(zhǒng zú)和解故事。一个把黑人用过的杯子(bēi zi)扔掉的种族分子,在跟随一位黑人(hēi rén)总裁公路旅行后,在一系列欢笑和(hé)晋江总裁文操作之后,奇迹般地扭转了(le)观念。不但如此,他还可以教这位黑人(hēi rén)音乐家欣赏黑人音乐。
没有谁会说(shuō)当今世界🌍的种族问题已经得到解决,但是这部(zhè bù)电影🎬却致力于把大家拉回种族歧视(zhǒng zú qí shì)噩梦一般的 60 年代,用一个甜蜜得(dé)不像真的(也确实不是真的)的(de)故事把最艰苦的南行巡回打(dǎ)造成一笑泯恩仇的爱💗情小品,其中(qí zhōng)涉及的所有纠纷和解决方式,轻松(qīng sōng)简单得像任何一部偶像剧。
我不(bù)清楚这样的笑点可以俘获哪批(nǎ pī)观众。一个道明寺吃包子的故事加(jiā)了层种族滤镜就变成了谢利(xiè lì)啃鸡🐔腿,一个高岭之花在酒吧被(bèi)大汉围攻的俗气言情段,加了(le)层种族滤镜变成了托尼机智营救(yíng jiù)。托尼,一个白人,是解决麻烦的那个(nà ge)人,是插手营救的人,是最终(zuì zhōng)变“好”还帮助谢利找回自己的(de)人;他是主角,在海报上比较(bǐ jiào)大,提名的是男主。电影🎬是托尼(tuō ní)个人视角的“救赎”。
它妙就妙在(zài)让人舒服、让你没什么心理负担(fù dān)和愧疚感。发生在 60 年代的剧情(jù qíng),却意图让现代观众自我感觉良好,仿佛(fǎng fú)麻烦已经得到解决,整个社会系统性的(de)歧视问题压在两个人的私人关系上(shàng),简化为吃炸鸡🐔、换钢琴和拒绝(jù jué)演出,他俩好了,黑白矛盾就消散(xiāo sàn)了,观众也不用如坐针毡反思过去的(de)罪和眼下的新问题。即便是(shì)最沉重、最有歧视味道的片段(路边(lù biān)的农耕黑人、不同的厕所、餐厅黑人(hēi rén)勿进等),带来的肃穆也很快消解(xiāo jiě)在双男主的互动中。也许有人(yǒu rén)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,但我个人(gè rén)并不欣赏,尤其是它涉及到(dào)真正的现实,如此轻描淡写,顾及的只是(zhǐ shì)白人观众的愉悦度而已。
今年奥斯卡(ào sī kǎ)BP提名中两部被斥责为“政治正确(zhèng què)”的电影🎬,一部绿皮书📖一部黑豹,然而在我看来(zài wǒ kàn lái),它俩恰恰都不正确,一部是(shì)温情矫饰矛盾、避重就轻且和绿皮书📖并(bìng)没什么关系的工整喜剧小品,一部是(shì)深化种族刻板印象(“云南人骑大象(dà xiàng)上学,内蒙古高考骑马”)、脸谱化黑人的 checklist 型(xíng)“多元”商业片。它们的成功让人想(xiǎng)对好莱坞翻 100 个白眼——只要找对(duì)一堆元素,一个等式,所有电影🎬都能(néng)大肆宣传自己多元、平权、反歧视,但它们(tā men)的懒惰、便捷和讨好态度,无论如何也(yě)代表不了影视行业的最高水平,获得(huò dé)BP更是笑话。
不过,奥斯卡笑话实锤已经有(yǒu)一段时间了。我本以为这在去年水形(shuǐ xíng)物语获奖时已达巅峰,结果今年(jīn nián)青出于蓝。meh……